• 首页
  • 首页
    聊大简介
    学校章程
    现任领导
    影像聊大
    校园地图
    聊大标识
    历史沿革
    专业介绍
  • 组织机构
    党政管理机构
    教学机构
    科研院(所)
    直附属单位
  • 师资队伍
    聊大名师
    人才招聘
  • 教学科研
    本科教育
    研究生教育
    人文社科
    自然科学
    学报编辑
  • 招生就业
    本科招生网
    研究生招生
    国际学生招生
    继续教育
    就业指导
  • 信息公开
  • 学子家园
    学子风采
    校友风采
  • 校园服务
    网络服务
校友
访客及考生
教职工
学生
数字聊大
访客及考生
联系我们
校友
访客及考生
教职工
学生
搜索
数字聊大
思政年历
联系我们
  • 首页

    首页

    聊大简介
    学校章程
    现任领导
    影像聊大
    校园地图
    聊大标识
    历史沿革
    专业介绍
  • 组织机构

    组织机构

    党政管理机构
    教学机构
    科研院(所)
    直附属单位
  • 师资队伍

    师资队伍

    聊大名师
    人才招聘
  • 教学科研

    教学科研

    本科教育
    研究生教育
    人文社科
    自然科学
    学报编辑
  • 招生就业

    招生就业

    本科招生网
    研究生招生
    国际学生招生
    继续教育
    就业指导
  • 信息公开
  • 学子家园

    学子家园

    学子风采
    校友风采
  • 校园服务

    校园服务

    网络服务

专题资讯

首页 - 他山之石
分享到

同济大学大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

  • 时间 :2025-03-27
  • 阅读次数 :
  • 字体 :
    【大】
    【中】
    【小】

同济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、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,牢记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,深刻认识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,围绕战略人才、未来人才、交叉人才、复合人才等人才维度,持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路径,不断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,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贡献力量。

强化“基础拔尖”,培育战略人才。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,将原国豪学堂升级为二级单位国豪书院,推行院士、高层次人才等导师引导的完全学分制,实行小班化、探究式教学,制定“一人一策”的个性化培养方案,配备学业导师、朋辈导师、项目导师和企业导师,加大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。成立同济临港卓越工程师创新学院和上海市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,融合10家市域高校,设立智能建造等18个人才培养领域,打造基础与创新衔接、企业与高校融合、需求导向与工程实践贯通的协同创新机构。深入实施贯通培养,继续在本一批次开展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.0基地招生工作,涵盖计算机科学、数学、物理学、化学、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,以“本科基础宽、硕士专业深、博士学术精”为特色实施“2+1+X”(2年通专基础、1年专业核心、1-6年本研衔接)本研贯通培养新模式,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范式。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合作,在教育部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中增设“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”,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基地中新增“先进材料拔尖班(蕴元班)”,实现理科大类专业“拔尖班”全覆盖,打通先进材料领域人才在实践应用与理论研究之间壁垒,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
聚焦“数智赋能”,培养未来人才。把“数智赋能”写入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,并发布《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(2024-2027)》,全面推进工程智能在传统工科领域的垂直应用,以通用大模型、领域专用模型和知识大模型赋能学科专业建设,培养掌握数智思维、熟悉AI科研范式、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人才。打造AI课程体系,增设人工智能核心通识精品课“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”,开设AI应用类课程,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。打造AI工程思维、AI智能基础等核心课程,形成智能建造与制造、智能信息与电子、智能生物与医药等五大工程课程群,推动传统课程体系数字化转型。构建新型教学关系,整合知识图谱构建和深度学习技术,自主研发学科知识大模型,基于知识图谱推出全天候答疑、自测和智能体工具,打造人工智能革新传统教学关系、赋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。学校土木工程知识大模型CivilGPT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盲点,自动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、错题本和学习卡,构建“师-生-机”协同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。

深化“专业融通”,培育交叉人才。聚焦国家重大需求,增设智能建造、智能制造等13个交叉专业,重点强化学生在新工科、新医科、新文科及其交叉领域的持续学习能力与学术潜力。统筹全校49个学科,搭建共生发展平台,设立大信息、大装备、大能源、大材料、大生物、大健康、大海洋、大建造、大交通、大设计等十大学科交叉领域,汇聚重大平台、重大项目、重大合作和一流团队的优质育人资源,提升学生跨专业的综合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。持续开展强化基础类和文科联动类等双学士学位交叉人才培养项目,2024年学校新增微电子科学与工程-应用物理学、德语-法学2个双学士学位项目,深度融合理工学科,高起点培养学科交叉的涉外法治人才。面向未来的建成环境与虚拟空间设计的人才培养需求,新设“AI赋能城市更新交叉创新实验区”,聚焦交叉培养构建跨学科培养体系,立足双创融合形成创新链驱动机制,围绕校企联培打造产教协同育人范式,累计建成10个人才培养示范性创新载体。

注重“多元成长”,塑造复合人才。持续拓宽多元化、进阶式人才培养路径,帮助学生形成“主修+辅修”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知识结构,不断提升个性发展效能,目前已经实现微辅修专业100%全覆盖。加强实践创新教育,将离散的实习实践实训学分融合,创立一系列聚焦“机器人工程”“具身智能”“太空建造”“‘三深’探测”等综合性、主题类、贯通型的项目制课程,突出科研前沿探索和产业需求对接,培养学生学习内驱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。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,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空间、设施等实践环境。进一步拓宽学业发展通道,探索单列保研资格新条件,提升微辅修专业修读经历推免保研优势,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。按照“转出不设限,转入有条件”原则,持续优化转专业政策,为学生提供包括主修专业、交叉课程模块、微专业认证、辅修学位、双学士学位以及第二学士学位等个性化、多元化的学习路径。

来源:教育部官网

 

聊大要闻

  • 山东省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(筹)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我校召开
    2025-06-24
  • 乐发lv教育硕士援疆支教团载誉凯旋
    2025-06-24
  • 乐发lv尹蕾教授在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申报研讨会作典型发言
    2025-06-24
  • 首届省高校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大赛落幕 我校获奖人数居参赛高校首位
    2025-06-23
  • 我校学子在第四届“智课杯”英文配音大赛中荣获佳绩
    2025-06-23
  •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中理论学习
    2025-06-23
  • 乐发lv曲枫教授参加2025年北极大学联盟年会
    2025-06-23
  • 乐发lv召开 2025 年本科招生工作会议 全力提升生源质量​ ​
    2025-06-23
  • 乐发lv与山东省气象局开启全面合作
    2025-06-21
  • 乐发lv2025年“汉语桥”萨摩亚大学生来华团组开营
    2025-06-21

招生热线: (0635)2031177     8239405(本科)
 (0635) 8239267(研究生)

校长信箱:xzxx@lcu.edu.cn

网站信箱:webmaster@lcu.edu.cn

电话:(0635) 8239115 8239155

传真:(0635) 8239303

地址:中国山东聊城市湖南路1号

邮编:252000

版权所有©乐发lv 鲁ICP备05001955号-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 建设管理:党委宣传部
安博·体育 | 米兰平台 | 乐动平台 | 买球 | 博鱼网页版 | 米兰网页版-米兰(中国) | 乐动 | 乐竞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 | 开云游戏官方网站(中国)官方网站 |